醫學新知

  • 醫學新知

外泌體

外泌體 是細胞分泌的「訊息囊泡」,運載著影響細胞行為的指令。在細胞間溝通的重要「信差使者」,可以細胞進行調節溝通,幫助修護身體的其他細胞組織。

是由臍帶間質幹細胞提取製成,與其他來源相較具有更好的生常活性與質量,同時組織間的蛋白質、核酸、脂質、亦能成為細胞間溝通的角色,以分泌更多攜帶含基因訊息的DNA、RNA、miRNA來影響周遭的微環境,並將這些指令傳遞到遠端的其他細胞或組織,也因外泌體源自細胞中產生的包外囊泡,從一開始就不含有任和細胞、且體積又來到奈米級別,都讓外泌體更具通用性,可以由全身或局部達到各種液體、體組織中,還可以透過本身特質,為多種細胞傳遞復活信號。

外泌體功效:

誘導皮膚上細胞及纖維母細胞再生,修復嚴重燒燙傷、降低傷口發炎狀態、減緩肝纖維化、預防急性腎衰損傷、降低肌酸酐以及血清尿素氮、促進傷口的血管再生。

美容護膚應用:

外泌體在美容護膚上有相當多顯著的特點包括:
  1. 分泌膠原蛋白,彈性纖維蛋白和基質成分。
  2. 促進細胞生長所需的血管生成。
  3. 抑制過度炎症反應。
  4. 抑制疤痕形成。
  5. 促進毛曩母細胞增殖。
  6. 內部的mRNA或生長因子受膜包覆,有更好的保護,且更容易遞送到目標細胞,產品效果在細胞實驗和人體適用均有非常顯著的效果,特別是在淡化斑點、美白、拉提緊緻、修復等。

生髮應用:

外泌體包裹攜帶多種生長因子和Wnt啟動劑:
  1. 促進毛曩細胞生長與活化。
  2. 不影響雄性激素功能。
  3. 恢復或補充毛曩幹細胞活化,對於非疤痕性脫髮,尤其是雄激素性脫髮,幫助毛髮再生。

醫美修復和傷口癒合應用:

皮膚傷口癒合是恢復受傷皮膚的複雜過程,包括四個階段:
  1. 穩態階段(homeostasis phase)。
  2. 炎症階段(inflammatory phase)。
  3. 增殖階段(proliferative phase)。
  4. 重塑階段(remodeling phase)。
能夠協調皮膚傷口癒合的所有階段,因為它們具有:
  1. 活化各種細胞(包括免疫細胞、纖維母細胞和角質形成細胞)之遷移和增殖的能力。
  2. 緩和炎症反應。
  3. 抑制疤痕生成。
收回 閱讀更多

間質幹細胞

間質幹細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簡稱MSC) 是多功能的幹細胞,源於胎兒早期發育之胚層中,具有高度自我增生及多向分化的能力,可分化為神經細胞、骨骼細胞、脂肪細胞、肝臟細胞等。當人體體內組織受損時,間質幹細胞能進行修復,改善目前束手無策的重大疾病。
近年來,間質幹細胞成為幹細胞研究的最重要課題。此外對於抗衰老的實質成效,更已落實在實際應用層面。研究指出,胎盤和臍帶中取得的間質幹細胞數量較其他來源更多。目前幹細胞治療的研究中,間質幹細胞可有效幫助的疾病包括帕金森氏症 (PD)、阿茲海默症 (AD)、脊椎創傷、肝硬化等疾病。
間質幹細胞優點 ,分化能力強 培養數度快,可分化為人體內多數器官組織及細胞,無需配對,抗原性較其他幹細胞小。不需經過事先配對,不易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寶寶及家人均可使用。免疫調節作用,幹細胞最大治療效用,是在體內發揮免疫調節能力,可有效的降低異常免疫反應。未來醫學應用,運用間質幹細胞體外增生與分化能力,在未來醫學應用上,再生醫學、組織工程、細胞療法等領域,成為技術發展的重要關鍵。

臨床疾病運用於心血管疾病,如:心悸症、缺血性中風、心肌梗塞、腦血管中風、。神經損傷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氏症、自閉症、腦室出血、創傷性腦損傷、小腦萎縮症、腦性麻痺。眼部疾病,如:眼角膜損傷、黃斑部病變、白內障、視網膜色素病變。代謝系統,如:B型肝炎肝硬化、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糖尿病足、肝硬化、肝衰竭。泌尿系統,如:急性腎損傷、慢性腎臟病。消化系統,如:潰瘍性結腸炎。骨骼,如:骨關節炎、骨質疏鬆症、脊椎損傷、、骨折、關節損傷(軟骨損傷)、退化性關節炎、椎間盤退化症。免疫系統,如:全身紅斑性狼瘡、第一型糖尿病、嚴重敗血症。皮膚,如:燒傷、皮膚潰瘍、皺紋、傷口組織癒合、抗老化。生殖系統,如:不孕症、勃起功能障礙、早期卵巢衰竭、無精症。以及聽力修復、牙周病、慢性牙周病。

收回 閱讀更多

NK免疫細胞

NK細胞主要源自於造血幹細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簡稱 HSC),造血幹細胞會先分化成骨髓前驅細胞(Myeloid precursor cells)及淋巴前驅細胞(Common lymphoid precursor)NK細胞為先天免疫的一員,透過辨識細胞上的表面白質MHC class l,決定是否釋放毒素溶解異變細胞,並且吸引抗原呈現細胞,活化T細胞、B細胞。體內若為腫瘤微環境,NK細胞辨識及毒殺細胞的能力就會僵化。藉由體外將NK細胞活化,回輸到身體裡,可喚醒被癌症細胞減弱的面異系統反應。

NK細胞存在於細胞質中,具有大顆粒的淋巴球,約佔人類血液中淋巴球的5-10%,主要由骨髓內的造血幹細胞分化而成,可以抑制病毒和細菌入侵,並清除體內癌變、病變及衰老細胞。

NK細胞能在消滅病原體前與其他細胞不同,不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免疫刺激,只要發現癌細胞等異物就會直接進行攻擊,這意味NK細胞可運用於多種不同的癌症治療上,在癌症免疫與防禦上擔任要角,屬於先天免疫系統的成員。

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是一種存在先天免疫系統中起作用的淋巴細胞,不接受其他細胞的指令,只要發現癌細胞等異物,它就會進行攻擊。它不斷地巡邏身體並監測癌細胞和異物,但通常NK細胞的活性在20歲左右達到峰值後下降。NK細胞活性低下的原因是包括衰老、壓力、睡眠不足、飲食生活和藥物的影響。另外,活性還會受到癌細胞的干擾。癌細胞為了躲避NK細胞的攻擊而對NK細胞釋放細胞因子(信息傳遞物質)並試圖抑制它們的作用。

如果NK細胞的活性降低並且其功能惡化,則處理不了的癌細胞會增多。

隨著年齡的增長,免疫功能會隨著老化而衰退,衰老會對造血幹細胞和免疫細胞的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年齡的增加就是造成免疫功能下降的表要因素」,這也是傳染病、慢性疾病以及人人聞之色變的癌症,大多都是伴隨著老化而來的原因,免疫力也會大幅下降,在無法順利取得健康免疫細胞的情況下,治療效果勢必大打折扣,免疫細胞治療便能解決這樣的問題,透過免疫細胞治療,能避免免疫系統便隨著年齡老化而逐漸下降情形。 免疫細胞治療是一種透過強化免疫系統能力來對抗疾病或癌症的治療方式。將患者的自體免疫細胞,於體外進行培養擴增,取得高活性的免疫細胞,回輸患者體內,提升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的能力。

免疫細胞治療主要可作為癌症的協同輔助療法,修復因放,化療所破壞的免疫系統,幫助維持病患的免疫力得以支撐整個治療過程。

收回 閱讀更多

CIK免疫細胞

CIK細胞是一種同時具有T細胞 (CD3) 與NK細胞 (CD56) 表面分子特徵的新型免疫細胞。另一種說法可稱之為「NK細胞樣T淋巴細胞」,意指CIK細胞同時具有NK細胞不受MHC抗原限制性的廣譜抗腫瘤優勢,又具備T細胞強而有力的毒殺活性。因此,CIK細胞便能夠辨識那些未有將抗原經由MHC呈現出來的腫瘤細胞,而這些腫瘤細胞無法被T細胞辨識與毒殺,這時候CIK細胞便幫了大忙,不僅僅火力提升了,還能夠精確的掃蕩殘餘的腫瘤惡勢力,而不影響到無辜的正常細胞。 CIK細胞毒殺腫瘤的機轉,是藉由釋放顆粒酶與穿孔素等毒性顆粒或是 Fas/FasL 凋亡途徑,誘導腫瘤細胞走向凋亡與壞死。此外,CIK細胞也會藉由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作用,來精確辨識出目標腫瘤細胞,並將之殺滅。綜上所述,科學家認為以CIK細胞作為新一代過繼細胞療法的應用,將會是上乘之選。 CIK細胞必須配合化學治療、標靶藥物或其它免疫療法(例如PD-1抑制劑)合併使用,才能對抗多種不同的癌症,達到一定療效的改善,合併治療這點非常重要。

 

收回 閱讀更多

自體周邊血幹細胞

自體,顧名思義是來自自己。自體周邊血幹細胞未來若有醫療需要時,既不需要經過配對,同時也沒有異體排斥及疾病傳染的風險,臨床上恢復的時間也很短。從自體周邊血所蒐集的幹細胞不管是在蒐集或是運用上,都是目前所知風險的幹細胞。周邊血幹細胞的價值是因為臍帶及臍帶血於出生時立即保存,但多數人皆已錯過儲存的時機。由於幹細胞的品質以及數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在身體相對年輕健康時,先把幹細胞儲存起來,就成為未雨綢繆的重要抉擇了。儲存自己健康時期的幹細胞,就如同儲蓄未來的生命與健康,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儲存一份意義非凡的保障。
透過自體周邊血所收集的細胞,除了造血幹細胞、間質幹細胞還有前驅細胞、免疫細胞以及VSEL(非常微小類幹細胞)等數量及種類豐富的幹細胞群。對於已無法儲存臍帶血的成人是保留珍貴細胞的最佳方式。

收回 閱讀更多